有没有人想过,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产先生 Author 你们的中产先生
打开思路,不必讳莫如深。
- 1 -
昨天,统计局的数据出来了,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长仅有48万,创下60年人口增长最低纪录。
也就是说,很可能去年会是中国人口净增长的最后一年,或者说是人口净增长的拐点,从今年开始人口就会进入负增长阶段。
数据看得人很揪心,如临大敌的感觉,我看到网上已经有人在讨论引进移民了。
对于人口问题,我们一直很敏感,以前生得多的时候,感觉是负担,很紧张,现在生得少了,感觉更紧张。
在人口方面,好像不管生多还是生少,都很紧张,这倒是蛮奇怪的。
所以,我们不要被媒体和舆论带着走,打开思路,真正去想一下人口的底层逻辑,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人口?
因为手头没有完备的数据和人口模型,也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我们自然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字,仅仅给出思考的方向,供大家发散思维。
主要是四个:
生产力水平、资源承载能力、人口代际平衡、生育观念。
下面开始抛砖引玉。
- 2 -
生产力
生产力这块很好理解。
我之前在读中国史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人口的上限基本都是5000万。
只要到了5000万这个关口,土地就养不活人口了,然后饥荒开始,农民起义,战争消灭人口,改朝换代,再来一遍盛世和乱世的轮回。
当然土地兼并和天灾的影响,会加速这个过程,如果遇上中兴之主,还能修复一下,但是总体就是这个结局,时间长短而已,没有什么例外。
例外出现在明末清初,南美传来玉米和番薯,小麦、水稻也就亩产100多斤,玉米可以亩产300斤,番薯更夸张亩产千斤,养活的人口瞬间就破亿了,因此到了清朝人头税都没了,摊丁入亩,永不加赋。
所以,你看地力(生产力)不高的时候,2000多年中国的人口都无法突破5000万,明清地力(生产力)一提高,人口瞬间就破亿了,到了清末人口已经4亿了。
到了当代,生产力水平的一个直观衡量数据是——人均GDP。
所以,理论上人均GDP越高,人口增长越没有压力,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 3 -
资源承载
生产力虽然在提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而生产力越高,资源被开发的越多,人均下来依然会面临不足。
这里的资源包括:居住、食物、用水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
研究人口问题的都会用到这条线——胡焕庸线。
说到中国国土面积大,其实只是表象,东部43%的面积住了94%的人口,随着抢人大战之后,中国千万人口城市增加到22个,一场疫情下来,不只是管理跟不上,资源也捉襟见肘。
再说到人均资源消耗,不管是人均粮食、人均蛋白质、人均用水量,还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森林覆盖……中国人其实在全世界都是比较靠后的。
就算靠后,很多还是要依赖进口,比如说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虽然很早就划了18亿亩耕地红线,在主粮方面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到了加工和副食品领域,还是要靠进口。
所以,人口不可能没有上限的增长。
- 4 -
人口代际
所以,总结上面两点因素,可以在生产力和资源承载两方面找一个动态平衡。
如何平衡要看发展阶段。
生产力提高的话,像很多人说的,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你看美国,不管是国土面积,还是地理资源,在全球国家中和中国最像,但是它只有3亿人,活得好好的。
如果生产力不高,就需要所谓的人口红利+消耗自然资源,发展密集型劳动和产业。
这种发展模式最需要年轻人做廉价劳动力,但是年轻人到了中年就没有性价比,产业不升级,也不需要熟练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就要失业,这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就会有对应的人口,这个人口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只增不减的。
有了这个平衡,下面就是人口代际问题。
什么是人口代际,就是为了人口能延续下去,新增人口更替消失人口,有一个通行出生率是2.1。
也就是说,一对夫妻至少生2个孩子,有的可以生3个,因为除了自然死亡,还有意外死亡,这样人口就可以实现代际更替。
问题又来了,人们愿意生吗?
- 5-
生育观念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中国人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父权社会的重男轻女,其实还是生存策略的问题:
丛林社会环境下,就是靠男人多,不但可以生产,也能不被欺负,现在多数农村也差不多,没儿子要被欺负。
加上医疗条件不好,养育成本很低,过去生十个八个的很正常,生的多活下来的也就多。
但是随着社会条件变好,人们生存压力没那么大了,反而养育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少子化是必经的阶段。
这是人性决定的。
所以我比较反感那种说不生或者少生孩子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论调,我只觉得虚伪。
说到底,还是生产力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观念是可以改变的,据说高房价一度让有些人放弃了重男轻女,因为生男孩要买房子。
所以,在生育观念上,要做的只能是让想生的生得起,养得起,如此而已。
- 6 -
结语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点散。
说到底还是要发展要产业升级,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然后去找人口那个动态平衡的点。
现在是卡在那里了:
产业未升级成功,但是人口已经开始老龄化,资产价格上去了,但人均GDP还在徘徊。
未富先老,有点麻烦。
所以,未来我们对人口下降其实不用过分担忧,真正该担忧的是发展,是产业升级,是人均GDP,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往期精彩
闹市区爆发,上海20平米疫区里程碑意义:为何每次都能避免群体扩散?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请关注红莲观潮